作者:王維基
2011-09-16(頭條日報)
三十年前在中文大學讀書時,我負責統籌「辛亥革命七十周年」的
紀念活動。三十年後的今天,辛亥革命已經一百周年了,內地和香港都
有許多慶祝活動,亦有以此為題材的電影,講述歷史事蹟。
每當提到革命時,總是血流成河,總有人要犧牲性命,這是否可以
避免呢?要作出重大變動,就會有慘痛的經歷;有沒有溫和一點的做
法,逐步作出改變?
辛亥革命前的一百年,即滿清政府執政的最後一百年,當時沒有一
位有力的在位人士,看得出情況已經壞到需要即時作出改變。他們只是
閉關幾十年,並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在改變,也不知道日本已經超越
他們。中層的官員雖然明白世界正在改變,但他們只是被動地希望改變
的速度能夠減慢,讓他們再做十年八年的官,退休回鄉。有人以為,滿
清可以像以前一樣,遇上太平天國等事變都可以逢凶化吉。
總之,大家都覺得那些變動不會動搖國家的根基,都不覺得需要求
變。但當中,有些人如康有為等,看得出變革的需要,最後卻不幸地被
先下手為強,差點身陷囹圄。掌權的人只知道如何擠壓更多的稅款,卻
不願意聆聽草根階層的聲音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